专注于SCIE深国交备考2024及校园生活
“现代性”(Modernity)一词在现在的21世纪或许不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很多人都对这个晚期20世纪广受西方哲学关注的概念似懂非懂,或是处于一个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但其实“现代性”在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经济概念以及政治方案当中都有体现,是现今社会中处处可见的理念。今天,我想给大家科普一下“现代性”,顺便浅谈文学中的“现代性”。
现代性
话不多说,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人是如何讨论“现代性”定义的。
在我们讨论“现在”,“现代”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现下的这个时间点,是区别于过去和未来的,触类旁通就可以理解“现代性”所指的时代。通常来说,“现代性”是一个与理性密不可分的概念,源于十七到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所指的是现代与过去的断裂。这个理解其实是和启蒙运动的本质有关系的,西方启蒙运动的名字本身就有照亮、拯救了一千年以来被黑暗笼罩的大地的意味,因此“现代性”定义中过去与现在的断裂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今社会学家纪登斯定义现代性为:“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语,它包括从世界观、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的一套概念架构。”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工程》中定义:“现代性意识是一种对古典、传统的对立,是时代精神的现时性。”不过这些都是在结合别的学科领域以及个人立场后所做出的不同理解了。我个人偏好的理解是: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政治、经济等等)在变革中形成的与之相应的属性就是“现代性”。
总的来说,“现代性”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争议的领域,从它好的一方面来看,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传播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在相对公平的现代政治体制;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现代性”已经逐渐蜕变成了工具一样死板、冷酷的理性,导致了文化与社会中个体的异化(Alienation)现象。
异化
1. 现代性的历史
“现代性”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源自人们对现代生活的感受。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提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性”主要来自于艺术和美学:“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是艺术的其中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也正因为他自己的这个观念,他才改变了艺术的朝向:从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理念转向当下不断流变的现象世界,为现代主义艺术奠定了观念基础。在波德莱尔眼中,赋予可流变的事物以形体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所追求的是刻画人类丰富的片刻间的感性经验,但同时拥有走向永恒的追求。他接着又提出,最具有现代生活方式的人是花花公子,他们将这一新时代商业化的都市当做审美对象,处在其中的同时把自己置身于一定距离之外,“他们并不向往金钱本身,玩世不恭的作风并不是出于对物质的爱好,只是他们精神上贵族式优越的一种象征”。
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生活所追求的是一种不具有确定性的、片刻的美感,其中像波德莱尔这样的艺术家是从偶然与片刻中发现了美,而他之后的哲学家却对此提出了质疑和一些新的想法。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西美尔提出:现代精神有着截然不同的双面性,在创造出这些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繁杂的艺术时对社会中的个体进行了孤立。西美尔认为“现代性”源于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是一种冷漠的计算方式。实行货币经济的制度后,人们只能用冰冷的数字进行精准的计算来克服不确定性的复杂。货币文化逐渐融入了现代生活,生活的复杂性引起不可避免的、心理上的刺激,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的异化和物化(Materialization)。
好吧,虽然说了只讲文学,我还是不可避免地谈到了一些经济相关的话题,现在言归正传,谈一谈文学方面的“现代性”。
2.1 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
左二 郁达夫先生
中国文学从“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对“现代性”有很大程度上的肯定和应用,“现代性”这一观念可以说是在“五四”时代后建立起的新文学体系中无处不在。西方“现代性”渗透进中国文学的核心精神是启蒙,其中,鲁迅先生和郁达夫的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对中国民族劣根性、封建体系和专制主义的批判,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对人性解放的维护与呼吁。鲁迅先生从谈论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条件,到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刻画,涉及的是整个民族的事情。为了实现中国国内国民性的、彻底的变革和改造,鲁迅先生倡导文学启蒙运动,希望用“现代性”的手法去推广这一观念,而郁达夫先生虽然也有着同样的目的,却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郁达夫先生倾向于描写社会中微小的个体,以个人的情爱、物质生活等角度批判社会给这些微小个体所带来的困扰,用“现代性”的方式影射出了当时知识分子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2.2 西方文学中的“现代性”
“现代性”一词源自西方,本来不需要多做联系,但是我在这里想谈论的不仅仅是西方的现代派文学。其实在西方文学的代表作品中可以看出,就连非现代派的一般性文学,甚至带着传统色彩的现实主义文学,都不同程度上地沾染了现代性的艺术色彩。其中,客观主义与意识流描写(Stream of consciousness)在西方文学中属于最为常见几个“现代性”写作手法。
意识流写作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说过:“ 我们不要在小说中让无所不知的叙述者来对着墙壁虚构,一定要抽离横亘在读者和人物主观意识之间的媒介,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意识,就像进入磨坊一样。” 虽然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拿磨坊打比方,但这也不影响我们对他所说的内容的理解。让读者进入书中人物的意识是萨特所推崇的“现代性”写作手法,其“现代性”主要表现为让人物自由,不给人物下定义,不先入为主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行为,而是让读者去体会它。作者则必须在用词、组织句子的时候排除主观色彩,摈弃一些传统的写作手法,例如对角色心理的分析,以达到“客观主义”。
而意识流描写可能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词语了(我就特别喜欢这类写作)。在西方文学中,意识流写作也很常见,例如,在20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意识流写作就被大量地运用。在普鲁斯特的著作中,幻想和回忆被用来代替绝大部分的现实,故事线的叙述不断地被现在出现的某个事物所打断,在现在和过去中来回,使得现实渗透到想象当中并成为它的一部分。除了这种“暗示物”,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也使意识流写作富有“现代性”。同样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通过人物的自言自语来宣泄内心的秘密和情感,在小说中放置令人迷惘的朦胧境界。这还只是20世纪的意识流写作例子,早在19世纪,雨果、狄更斯等作家就已经开始在写作中运用内心独白,由此可见“现代性”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普遍性。
参考书目:
哈贝马斯《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工程》
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郭宏安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汪民安《现代性》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文化—现代主题的变奏曲》
福柯《何为启蒙》
阿多诺《启蒙的概念》
如果有疑问、不同意的想法或者更深层的观点,欢迎用邮箱找作者讨论。如果觉得还算学到了点东西就右下角点个好看吧,谢谢观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Think深国交哲学社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oxford.scieok.cn/post/1318.html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